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相关知识 > 正文

将重点建设文化产业信息服务平台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5-8-9 16:44:42 人气: 标签:建筑法规案例及分析

  中国经济网7月28日讯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从“中国·”门户网站获悉,市办公厅近日出台了《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从《发展规划》中得知,在智慧城市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存在区域竞争激烈,发展压力增大;重视程度不够,服务体系不完善;专业人才短缺,实现加快发展压力大的问题。更多政策可查经济网“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库”

  《发展规划》提出,文化创意与设计、出版发行、文化旅游、文化演艺、生态文化(智慧景区)为在智慧城市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重点任务。市还将重点建设文化产业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建成后将实现文化信息的智慧化。同时还兼容文化产业移动信息服务功能,通过移动信息技术面向市民、文化产业单位发送各类信息,如景区二维码门票发放平台、手机平台、文化手机报、WAP网站、市文广局微博平台等,另外,开发基于手机的文化导览软件、电子游戏等。

  以下为《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全文:

  市人民办公厅

  关于印发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

  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市各部门、各单位,高新区、经济区管委会:

  《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市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市人民办公厅

  2015 年 7月 1日

  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 2015-2020年)

  一、发展现状

  (一)现状水平

  地处我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在国家战略布局中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支点,是向西的重要战略平台,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全市土地面积 1.3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364万人,现辖五区三县和国家级新区、高新区和经济区。

  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中心城市,黄河流经 152公里,其中市区近 50公里,中山铁桥、黄河母亲雕塑、舞剧《大梦敦煌》、水车、羊皮筏子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水烟、百合、玫瑰、瓜菜和牛肉面在全国享有盛名,因此被称为“黄河之都”。

  1 、智慧建设情况

  获批五个推进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国家政策平台。 2010年以来,市委市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数字、智慧建设如火如荼,先后也被评为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国家试点城市、国家创建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信息惠家试点城市。

  构建“ 4个 1”的政务公开和政民互动体系。“一网”即市电子政务网络,建成覆盖全市 173个单位(县区)的市级电子政务网络,包括政务外网和政务专网。其中,在政务外网部署了市协同办公系统等 11项应用,政务专网部署了常务会议系统等 4项应用。“一站”即门户网站群,由 1个主站和 80个子站构成,已形成“统一平台、协调联动、资源共享”的运行模式。今年,我们进一步强化了政务公开、政民互动、在线办事功能,已成为全市政务公开、政务服务和政民互动的窗口。“一卡”即市民卡,已搭载金融借记、公交车、虚拟养老院、图书借阅、卫生诊疗、出租车、水上巴士、公共自行车、市委市和新区办公点食堂等应用。截止目前累计发卡 132万余张,布放各类市民卡刷卡机具 1.2万余台。“一号”即民情通服务热线,将全市 47部公生活服务电话整合于 12345民情通服务热线。

  建成“ 2个中心”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市数据中心建设完成四大基础库(人口库、法人单位库、宏观经济库、空间地理信息库),并已经开展部门之间的共享应用,形成良好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市应急指挥中心建成了集视频系统、音控系统、 LED大屏幕显示系统、电视电话会议系统、网络通信系统、指挥调度中心保障系统和中央控制系统等为一体的统一指挥、调度的智能化指挥管理系统。

  建成五个业务协同和信息惠民的支撑平台。市级办公系统平台已实现全市各部门公文流转、无纸化办公、数据共享、办公资源整合。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全面整合市部门之间、分散的应用系统内数据,实现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处理和应用服务。市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平台全国领先,集“政务服务、事务办理、商务服务”于一体,整合了 10大民生服务系统,已在全市 3县 5区 52个街道 391个社区 1482个网格和市、区(县)各部门互联互通,走出了一条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联动的民生领域信息化创新发展之。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平台包括行政审批服务系统、网上大厅、综合电子监察系统、重大项目管理系统、行政服务投诉系统等,共部署 203个审批事项及处罚事项。市政务信息化应用云平台以购买公共服务方式,统筹建设政务信息化应用核心平台。

  实施信息惠民工程。依托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建设市信息惠民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包括网格化管理平台、网上系统、城市部件数据库、房屋数据库、农村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平台、远郊三县一区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整合、政务数据资源网、基础综合业务平台等 15项建设内容。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招标工作。

  启动市大数据一期工程。市大数据一期工程以市数据中心四大基础数据库的数据为基础核心,以自下向上的模式建成大数据基础支撑、大数据交换、大数据汇聚治理等平台,搭载舆情研判、智能决策、智能交通和智能环保等创新应用服务功能,实现大数据服务、服务企业、服务民生。 2014年 10月项目完成各项招标工作,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加大数据收集和共享推广力度。目前,市数据中心总数据占用存储空间超过 5T,人口库入库数据约 2.2亿条( 2013年为 1500万条),法人单位库各类业务数据总计 131万条数据( 2013年为 40万条),宏观经济库汇集市近三年来 500多项指标数据( 2013年为 374条),空间地理信息库数据时时都在更新完善。同时还完成了人口、法人库数据空间化处理。双平台为 ArcGIS和超图平台,双坐标系为 CGCS2000和市城建坐标系。

  强化信息化在多个领域的融合。智能交通体系初步建立,智能交通系统总体设计已完成,车辆信息卡发卡工作正在进行, BRT智能交通控制工程,以及非现场执法系统等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二期工程已完成预招标。“数字环保”初见成效,市数字办会同市环保局、市三维中心等部门,已将环保探头共享至市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平台。肉菜溯源系统建成应用,已基本建成 247个节点,共上传市级平台肉类蔬菜信息 829万多条,市民可通过消费后打印的小票,依次查找到肉菜的零售商、批发商、屠宰企业、肉菜来源地等信息。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断完善,建成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系统和药械远程系统,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2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加快。 2013年,全市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 41亿元,比上年增长 38%,占全省 P的比重 1.7%;主要指标均大幅领先于省内其他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到全省 38%,文化产业正在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市文化产业纳入统计范围的单位共 2127家,从业人员 4.2万人,其中,省、市文化部门实行行业管理的艺术表演团体、场馆 12家,从业人员 1821人;互联网营业场所 498家,从业人员 6900余人;从事艺术品行业的经营户有 1430余家,从业人员 2700余人;从事艺术培训的机构、学校、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共 109家,专业人员 510人;列入市级管理的印刷企业、音像制品、图书、报刊等 1040余家,从业人员 6760人;省市电视、网络、报刊、广告以及电影院线共 13家,从业人员 3562人;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内入驻企业 76家,其中创意产业园区企业 68家,共有从业人员 916人。截止目前,全市建成乡镇文化站 62个,村农家书屋 782个,实现了全市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的全覆盖。国家级“群众自发文艺团队建设机制”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通过积极争取和努力,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群众自发文艺团队建设机制的意见》,从 2012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投入 100万元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 50个基层文化扶持,为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市委市历来高度重视文化设施建设,近年来先后投入上亿元建成了中国秦腔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彩陶馆、国学馆。大力发展创意设计、影视传媒、出版发行、文化演艺、节庆会展等新型业态。突出“黄河风情、都市文化”主题,推进黄河风情线综合景区建设,加快实施黄河楼、黄河母亲文化广场、华夏青瓷博物馆、什川古梨园、青城古镇、仁寿山景区、天斧沙宫、大兰山景区、达川三江口旅游景区、鲁土司衙门民俗文化区、太阳约城等重点项目。

  大型系列文化活动接连不断。围绕庆祝党的召开这一主题,依托现有文化活动平台,举办系列宣传庆祝活动,更大规模、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地举办新年音乐会、第十届春节文化庙会、第十一届黄河风情文化周、第八届读书节等大型品牌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实现了群众文化“天天有活动、周周有培训、月月有展演、年年有创新”的工作目标。

  为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2011年,市文化部门精心打造创排了一台 3D立体风光与实景歌舞晚会《炫彩之旅》,在 2011年 7月 30日“敦煌行·丝绸之国际旅游文化节”开幕式上正式演出,此后共演出 8场,受到省市领导、群众和外地游客的广泛好评。按照省市的安排, 2012年新策划创排一台“鼓舞中国”晚会,使其成为《炫彩之旅》晚会的组成内容,成为市文化品牌演出晚会,于 2012年 7月 26日在第二届“敦煌行”甘肃国际旅游节 -黄河旅游节开幕式上演出,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国内外嘉宾的高度赞扬。歌舞剧院继续开拓《大梦敦煌》国内外演出市场,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累计演出逾千场,演出收入过亿元,其中在国外巡回演出 100多场。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八办”纪念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服务单位实现免费,创新举办各类活动,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提升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

  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市场监管全面加强。按照文化产业发展“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方面积极引导和拓展文化产业发展领域,努力发展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网络视频、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构建多门类、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生产和服务体系。另一方面适时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治理行动,有力地了全市乃至全省文化市场的安全稳定。特别是重点开展了打击印刷非法性、教类出版物和宣传品专项整治行动,收到了良好的整治效果,近几年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支队的工作,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连续多年被文化部、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及省、市相关部门授予多项荣誉称号。仅 2011年支队获得“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扫黄打非特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称号。

  积极争取国家文物资金支持。青城古建及民居群维修项目,五泉山古建筑群维修项目,明肃王墓、红城寺的文物总体规划编制项目等,已国家文物局,申请文物维修经费及补助经费。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我市推荐的“群众自发文艺团队建设机制”示范项目, 2011年 5月被文化部、财政部批准列入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项目 )。 2013年 6月,国家文化部对验收结果进行公示,我市“群众自发文艺团队建设机制”项目以优异的成绩通过验收,并获得了“良好等次”的好评。

  加快推进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已完成园区东扩 1万平方米,总面积达到 2.37万平方米;已初步完成新增用地 22亩(建设产业园总部);目前入园企业 70家,东扩后可达 120家;全年计划投资约 1.1亿元人民币。

  全方位开展及新区城市形象宣传工程。以和树立城市品牌为重点,在继续提升“中国西北游,出发在”、“新区、新平台、大产业、第五个国家新区”等品牌影响力的基础上,策划推出“黄河之都,金城”城市形象,设计制作了城市形象标识。在一套、四套《新闻 30分》节目中新区宣传广告,在《》、《甘肃日报》和《读者》刊登了大幅整版城市形象宣传广告,实现了我市外宣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上的突破。在首都国际机场贵宾通道、西站、南站,以及公交枢纽、重点段公交站台、王府井密集投放宣传广告 300多块,在开往上海的两列高铁列车、国航的《中国之翼》、东航的《东方航空》等媒介上投放了城市形象广告,实现了对城市形象对外宣传的有效突破。

  统筹推进“五城联创”工作。紧紧围绕建设文明程度一流新的总体要求,全面部署、统筹推进“五城联创”工作。由各创建指挥部牵头协调,积极主动与中央有关部委协调对接和汇报工作,为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奠定基础。

  积极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通过积极申报争取,我市五泉山建筑群、府城隍庙、金天观、青城古民居和八军办事处旧址等 5处文物遗存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迄今,我市共有 9处全国重点文物单位。

  实施世界第一古梨园项目。 2013年 4月 12日,什川梨园被吉尼斯认证为“世界第一古梨园”, 5月 21日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12年 12月 24日被环保部授予“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编制完成总体规划,共分四个区,总面积 5.97万亩;目前为止共实施基础建设项目 117项,总投资 2.45亿元,完成投资 1.97亿元;引进什川生态旅游综合开发、世界古梨园河畔等 6个项目,其中亿元以上项目 4个, 5000万元以上项目 2个,到位资金 6.3亿元,完成投资 5.3亿元。

  3 、智慧城市助推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成立。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是 2012年 5月 18日由科技部、文化部等五部委在全国“文博会”期间联合授牌成立。现有文化和科技融合企业 100家,企业 30家,自成立以来累计帮助内企业申请各级扶持资金达 1300多万。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文化产业项目库初步建成。面向全市各县区、各部门征集文化产业项目,目前已入库项目 407个,涵盖了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红色文化、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节庆赛事会展分方案等重点板块,为下一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全面实施做好了项目储备。经充分论证,确定市战略性文化产业 25个,投资总额达 1020亿元。我市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中,共有 10个被列入省上《总体方案》, 12个项目被列入《总体方案》任务分解表。积极推荐甘肃 100家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企业 30强,共有 40家在兰文化企业入围百家企业,占全省的 40%; 11家在兰民营文化企业入围 30强,占全省的 36.7%。积极开展文化产业招商引资,上半年文化产业项目签约 43个,合同金额 269.07亿元,到位资金 46.88亿元, 22个文化产业项目已开工建设。

  移动客户端助推传统文化升级。“爱”移动客户端是集“新闻资讯整合宣传、电视手机直播点播平台、城市服务信息云平台、市民生活信息服务平台”等多功能的具有电视特色移动客户端。首期推出的“爱”移动客户端共建设有资讯、直播、公交、自行车、地铁、违章查询、好运气、玩游戏、爆料、微博圈、天气等 13个模块。市民通过“爱”移动客户端不仅可以查看新闻、阅读政务资讯,还可以随时随地收听收看电视节目,互动进行爆料和投票,更可实时查询公交到站、自行车租赁点信息、了解轨道交通建设和况、获知天气变化,还可以通过微博圈及时聚合阅读。“甘肃爱城市”客户端围绕居民出行,提供智慧公交、况视频、机动车违章查询等服务;围绕本地资讯新闻,客户端提供本地图文新闻及视频新闻浏览;围绕生活便民,客户端提供公积金查询、燃气费查询、办事指南等功能;围绕教育、医疗,客户端提供幼儿故事视频浏览和掌上预约挂号服务,为全省广大市民群众提供一站式的本地便民服务和精品应用。

  文化与科技融合项目不断上线。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网络有声阅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正式启动 ,该项目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承担的首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文化与科技融合项目。该项目的启动也标志着在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自 2012年市被确定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以来 ,以高新区作为主要建设载体 ,紧抓我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机遇 ,在规划建设示范园区、促进文化产业提升、形成产业集群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 2013年 ,文化和文化科技型企业完成销售收入 28.3亿元 ,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 3.56亿元 ,企业数量达到 128家 ,并初步形成了集表演、娱乐、电子出版、创意设计、印刷业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产业体系。按照规划 ,在“十二五”期间将建设 13个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园区 ,总投资达 80亿元。目前 ,奇正·马家窑文化科技产业园、南特·敦煌软件和动漫文化产业园等 4个园区已启动建设。

  (二)发展成绩

  1 、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得到广大群众肯定

  市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平台于 2013年 5月 27日投入应用以来,平均每天提供各类服务 1万多次,有效解决了基层管理中资源不能共享、重复投资、重复劳动,工作效率低等问题,提高了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水平,促进了民生事业的发展,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广大群众广泛赞誉。习、等中央领导人前往调研,对自主研发的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给予了高度肯定。中央主流和多次报道了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为解决民生问题带来的便利。全国 30余家省、市部门和 130余家街道社区纷纷前来学习参观和洽谈。

  2 、信息化建设工作受到国务院参事高度评价

  2014 年 5月 6日、 5月 15日国务院参事曲维枝、邓小红等 9人分两批来我市分别就“加快整合我国人口基础数据库”、“关于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问题”进行了实地专题考察调研,通过调研,曲维枝等参事认为我市信息化建设工作总体创意好、资源整合好、顶层设计好、体制机制好,对我市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3 、入选智慧城市创建典型案例

  《大力整合资源 创新社会治理 提升民生服务 --市智慧城市创建探索》案例成功入选住建部《智慧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智慧城市创建案例》(全国 202家试点城市中选出 14家),同时该案例由中国城科会于 2014年 10月 16-18日在上海世博馆举办的“全球智慧城市高峰论坛(上海)”中作为试点城市进行展示。

  (三)存在问题

  1 、区域竞争激烈,发展压力增大

  随着文化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区域旅游竞争也愈演愈烈。 2005年至 2010年期间,与成都、西安、南宁等周边省会城市的文化产业收入差距不断拉大,银川、西宁等城市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信息技术应用的比较成熟,市文化产业的区域比较优势在未来将面临严峻。

  2 、重视程度不够,服务体系不完善

  文化产业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尚显不足,管理机构对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导向作用尚不明显。信息获取效率不足,信息呈现渠道较少,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难以满足日益增长要求。

  3 、专业人才短缺,实现加快发展压力大

  随着市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和消费市场日益成熟,文化产业对信息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继续扩大,市现有信息技术人才规模、层次、结构将不足以满足智慧文化产业更快速率、更高效率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市文化产业在未来智慧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重要挑战。

  (四)当前机遇与发展优势

  1 、宏观政策发展机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 2013〕 32号 )、《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 2010〕 29号 )和《文化产业三年( 2013-2015)跨越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培育多元支柱产业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对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

  2 、宏观经济发展机遇

  预计市“十二五”末 P总量将突破 2500亿元,年均增长率将达到 18%,人均年收入将接近 7万元人民币。文化产业作为三次产业中的重要产业,将为市经济总量提供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群活水平日益提高,尤其是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将为市文化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市场需求。

  3 、产业结构调整机遇

  随着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工作不断深入推进,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作用将逐渐增强,文化产业以其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关联带动作用强等特点,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4 、智慧快速发展优势

  市已获批五个促进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国家政策平台,智慧建设在数字四年建设基础上已全面启动,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全国领先,智慧建设进入快车道,可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5 、新区纳入国家战略优势

  新区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进一步明确了跨越发展的目标定位,市将按照国务院批复和省委、省的要求,以创新,举全市之力,推进开发建设,加快把新区建设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向西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促进全市转型跨越发展。

  6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发展优势

  历史上的就是吸纳、整合西北民族文化、教文化的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丝绸之东、贸易的中转站,因此,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区是带动和盘活丝绸之文化带与河西走廊文化区及陇东、南文化区的关键。历史经验表明,实施“一带三区”的总体建设思,充分利用好省会的区位优势(联结河西与陇东、南)和先发优势(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以的都市文化产业区的运作带动河西走廊和陇东、南的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传承就显得尤其重要。的文化产业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借助悠久厚重的黄河文化塑造自身的城市文化形象、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黄河是造就独特区位优势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历史文化的者。创新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独特文化资源优势,通过解放思想、创新制度、团队建设和重点扶持优势企业等多重手段,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7 、文化区域合作的机遇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区域文化竞合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多层次、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合作已成为文化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座中联六”,是连接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有较强的辐射集散功能,在西部文化开发中占据了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具有开发跨区域文化市场、区域文化协作发展的区位优势。区域合作领域的进一步扩大,文化的效益将日益凸显。

  二、总体目标

  ( 一)指导思想

  以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会议为指导,遵循国家信息长远发展战略,以“服务、创新、提高”为,充分利用丝绸之经济带节点城市的影响力,整合交通出行、餐饮、住宿、购物、休闲娱乐等各类文化信息资源,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的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市文化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丰富文化信息服务渠道。

  服务:为提供智能化的监管手段服务;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文化企业应用;满足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创新:采用信息技术打造新型管理方式实现管理创新;采用智慧城市建设相关应用为现代文化发展提供服务创新;利用智能化手段创造新的经营模式实现模式创新。

  提高:以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能力;以精致化服务提高业务部门服务质量;以精准化营销提高企业营销水平。

  严格按照国家、地方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将特色、集约、低碳、生态、智慧等先进融合到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务中,创新城市发展模式,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二)基本原则

  1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充分发挥在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明确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对市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建设进行全面、科学和系统的总体规划,规划要有较强的先进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在规划指导下分阶段实施,力求每阶段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保障充分。

  2 、主导,多方协同

  市全面指导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建设工作,建立多方协同管理的工作机制。明确战略方针,完善政策支撑体系,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相关各方搭建服务平台,各部门明确各自建设任务。

  3 、企业参与,市场运作

  及文化主管部门制定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及标准体系并提供相应促进政策,企业按照规划及标准,全面参与建设。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积极探索适合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市场化的合作开发模式和运维方式,引入市场运作机制,促进资源与旅游服务产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建设的社会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

  4 、统一标准,保障共享

  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城市建设,要参照国家通用标准及行业通用标准,综合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各类应用系统的数据 (含业务数据及统计数据 ),建设一套权威的可执行的信息标准集。实现统一信息标准,实施规范建设,确保实现行业管理的信息共享。

  5 、实用可靠,适度先进

  系统建设要注重实效,在技术选型方面要注意选择技术成熟度好,实用可靠并适度先进的技术。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杜绝建设资金浪费。

  (三)目标任务

  1 、建成促进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的智慧服务体系

  市民体验的满意度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目标,提升市民满意度是“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的核心。到 2020年,通过智慧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突破传统的服务模式,依靠现代技术手段及创新应用,实现在文化公共服务上的创新。

  2 、建成创新文化产业模式的智慧管理体系

  以智慧的现代信息技术对现有传统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开创新型管理模式,提高的管理效率,是“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建设的关键目标,通过管理模式的创新,提升部门对文化行业健康发展的监管能力和效率。到 2020年,通过智慧管理体系的构建实现传统旅游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的转变。

  3 、建成促进文化产业融合的资源整合体系

  文化产业的全面融合必须加强文化与城市资源 --产品 --市场的全面整合,做到资源优化整合、产品一体化发展,着力提升文化产业生产力。在产品开发、文化宣传、市场营销、文化纪念品开发等之中,注重与当地特色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结合,注重产业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注重科学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注重文化资源利用与友好型社会相结合等。做到资源共享,产品互用、互利互促、实现双赢。从融合产业中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本,为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条件,促进了新型业态、新型产业功能、新型企业组织结构和新型产业集群的与演进。到 2020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实现产业融合创新。

  三、发展重点

  ( 一)文化创意与设计

  工业遗迹智慧文化体验园区。依托西固石化城特色文化资源,建设石化文化主题公园,完善威立雅水务集团水之韵博物馆,中核铀浓缩有限公司爱国主义教育,集中展示有特色的工业文明,从而推动市工业遗产利用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出版发行

  《读者》智慧文化产业园区。在安宁区规划建设包括《读者》出版集团数字出版项目、《读者》动漫产业园区项目、《读者》期刊群建设项目、《读者》在线交易培训项目、《读者》新等在内的《读者》文化产业园,深度开发《读者》品牌。

  (三)文化旅游

  金城关智慧文化博览园区。以黄河文化为根,结合实际,在黄河桥梁博物馆、城市文化体验馆,中国秦腔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彩陶馆五个场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仿古建筑群进行整体修缮、美化、亮化,完善观众接待、服务等设施,规范观众游览线。

  (三)文化演艺

  充分运用现代高科技的展现手法和表现形式,对《大梦敦煌》、《丝花雨》、《鼓舞中国》等艺术精品进行包装提升,进一步增强剧目的观赏性,持续扩大对外宣传和演出,不断提升品牌效应和市场效益。

  ( 四)生态文化(智慧景区)

  1 、达川三江口景区

  主要建设亲水平台、乌篷船、垂钓场、能力训练区、欢乐之巅山野游乐区、水上项目素质拓展区等,打造中国西部黄河上游最具规模的素质拓展训练。

  2 、河口古镇景区

  发挥河口古镇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修缮古民宅、古祠堂、古城墙等遗址,对 37处古民居进行修缮,建设 3个牌坊、 1座钟楼、 1个码头,恢复沿街古商贸一条街,打造集旅游、接待、商贸为一体的生态型山水文化古镇。

  3 、黄河风情线

  以黄河市区段为轴线,沿岸景区景点,规划实施慢行交通系统,整治沿河建筑,设计夜景灯光长廊,构建带状生态绿肺,配套完善健身步道、自行车道等休闲功能设施,丰富亲水和水上游乐项目,提升旅游景点品位,打造城市生态轴、景观轴、文化轴、旅游轴、发展轴。

  4 、马滩文化岛

  位于七里河区“三滩”核心区域,总规划用地面积 2.83平方公里。围绕打造“陆家嘴”的目标,以文化为魂、创意为先、交通为重、产业为本的规划,充分利用其天然的环岛水系,倾力打造黄河生态文化岛,形成一带(黄河生态滨水休闲带)、二轴( T188#城市主干道商贸发展轴、 S186#服务发展轴)、一核(市级公用服务的商贸商务核)、多心(商贸会展中心、行政中心、商贸商务中心、住区综合服务中心、老街文化中心)的功能结构。

  5 、仁寿山 -天斧沙宫大景区

  以“特色地貌 +特色文化”的形式,将仁寿山和天斧沙宫融入大景区概念,整合仁寿山景区地质资源、生态资源、温泉资源和天斧沙宫的自然科学价值、旅游开发价值,对两个景区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实施、统一管理,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一体化集群式大景区。

  6 、大兰山景区

  位于城关区兰山,总规划面积 20.6平方公里。主要建设伏龙坪景区、龙文化展示区、兰山山地生态公园、民族村综合服务区、农家生活体验区、温泉疗养中心、营盘岭爱国主义教育及城市东门户等功能片区,打造展现独特历史文化的展示区、市民休闲旅游目的地和城市南部生态屏障。

  7 、“中国第一古梨园”什川生态旅游景区

  位于皋兰县什川镇,主要建设什川生态旅游综合开发、梨花谷工程、文化体育休闲、魏氏文化研究活动中心、黄河大峡库区航运工程、“世界第一古梨园”游客服务中心等功能设施。

  8 、青城古镇文化及生态旅游景区

  以青城古镇文化、生态和农业资源为依托,实施古民居文物修缮、重点街区、农家乐提升、魏家大坪农业生态园、小河子生态观光农业园和省级湿地公园建设等工程,建设水烟博物馆、农耕博物馆等,开发古镇周边生态景区及生态农业,彰显黄河古镇魅力,构建文化旅游新亮点。

  9 、“玫瑰之乡”文化产业园区

  在永登规划建设以玫瑰种植园、玫瑰采摘园、玫瑰博览园、玫瑰旅游体验园、玫瑰养生园、玫瑰农家乐、玫瑰深加工产业园等为核心的全国首个玫瑰文化产业园;在西固建设以玫瑰为主题的集旅游、休闲、居住、商贸、婚庆为一体的文化小镇。形成一个玫瑰文化产业园区,充分和发扬玫瑰文化,打造以市花玫瑰为主题,浪漫为核心的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四、保障措施

  “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产品的堆积就能实现的。必须实行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协调和管理,否则,各部门、企事业单位自行其是,势必造成网络分割、重复建设、资金分散和资源浪费。而要使其真正发挥作用,一方面必须将各项推进措施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将其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并对其执行情况加强监督管理,以智慧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

  (一)组织保障

  “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统一进行协调,加强对全市“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全面负责建设的规划、指导、项目管理、项目验收等工作。

  成立专家咨询小组,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及难点问题,探讨、研究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建设重点和产为突破口,监督项目的设计、实施及验收全过程。

  (二)政策保障

  把市“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到“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框架下,作为“智慧”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制定和出台励、补贴、扶持等政策,引导和推动文化场馆、博物馆、文化创意园、旅游景区、第三方服务公司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信息化在文化行业的深度应用。

  (三)资金保障

  市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模式分为主导型和社会主导型,其中投入资金主要包括主导项目的建设资金、运行资金和对企业的扶持引导励资金。加强宏观导向作用。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上有关部门的相关项目资金支持。鼓励部门、企业自筹资金,以及吸引外来资金参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和完善财政性资金使用方式,优化调整支出结构,着力解决资金平衡问题。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充分调动各类投资主体积极性,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向“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

  通过项目的投入建设可以引导和带动多渠道的社会投入,充分调动社会的积极性,逐步构建起以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金融机构积极支撑,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投资模式。

  (四)人才保障

  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吸引和造就信息技术人才、兼顾信息技术与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机制,加快制订稳定信息化人才队伍的政策措施,建立有效的人才队伍培养、任用、激励的推进机制和保障措施。要引进与培养并重,注重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强高层次人才,以即将推进的各示范项目为载体,培育一批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发挥重大人才工程的引领作用,吸引业界知名的专家学者参与研究,引进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来工作。

  大力推进信息化人才和文化人才建设。加快培养智慧城市建设紧缺的技能人才、复合型使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快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和发展,推动专业和学科调整,着力培养智慧城市建设人才。进一步加强人才的生活保障和服务,积极营造事业人才、人才发展事业的良好氛围。

  五、重点项目

  ( 一)文化资源库

  1 、基本内容

  建设规模:建设文化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利用黄河文化、丝文化、多民族文化等地方优质文化资源,对国学馆、秦腔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图书馆、文化馆、水车博览园等文化基础设施,对《丝花雨》和《大梦敦煌》为代表的优秀剧目,对太平鼓舞、苦水高高跷、鼓子、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来自不同时期、不同载体的海量文化内容资源进行碎片化与结构化标引,使用视音频等数字化技术,对依靠口传心授方式流传的文化遗产、正在消失的传统技艺、濒临毁弃的珍贵文史资料进行数字化记录和集成,实现文化资源信息共享,为用户提供专业化和结构化的文化资源检索服务。

  投资规模: 1500万元。

  投资来源:引导,企业主体。

  2 、时间安排

  2015 年 -2020年。 2015年至 2017年建成文化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2018年至 2020年协调数据入库,实现全市文化资源数据信息共享。

  3 、责任单位

  市文广局、市数字办

  4 、配合单位

  新区、市科技局、市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工信委、市商务局、市卫生局、市经合局、市林业局、市农委、市广电总台

  5 、责任人

  韩德才、郑纪华

  (二)文化产业信息服务平台

  1 、基本内容

  建设规模:一是建设文化产业服务云平台。以智慧城市云计算中心为基础,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云平台,包括文化信息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系统,并将之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信息基础,实现按照统一的规则获取采集文化信息,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进行集中存储,并按照统一的交换标准通过各种平台发布,最终实现文化信息的智慧化。二是建设文化产业移动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移动信息技术面向市民、文化产业单位发送各类信息,如景区二维码门票发放平台、手机平台、文化手机报、 WAP网站、文广局微博平台等,另外,开发基于手机的文化导览软件、电子游戏等。三是建设文化资源多数据库。整合数据库建设,视频技术、全景 3D、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实施企业、并整合资源、地方文化资源、高效技术资源,形成完整的项目实施体系,整合全市现有的数字文化数据库资源,建立图像库、音频库、 3D全景图、虚拟现实库、非物质文化遗产库等数据库。将市文化资源、图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视音频、数字 3D全景库、旅游服务信息库整合在一起,实现文化数字化全方位展示。四是建设触摸屏系统。在市火车站、中川机场、市汽车站、饭店大厅、大型商场 (购物中心 )、重要的景区景点等场所配置多触摸屏电脑系统,以多的方式,向游客提供范围广泛的、 24小时不间断的文化信息和商业信息,包括城市文化场馆展示、文化旅游设施和服务查询、电子地图、交通查询、天气预报等,在方便市民的同时,进行的形象宣传。五是建设智慧文化门户站群。智慧文化门户站群是进行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服务体系最重要的渠道。在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云平台的基础上,以黄河文化、丝文化、民族文化、历史人文、自然景观等 5个方面作为信息展示的主线,建设统一的文化资讯网站群,为市民提供集文化场馆、景区景点、文化浏览线等信息于一体的、准确的、及时的综合信息服务。建设各级相关部门网站的集合,整合文化服务资源,实现资源互通共享,协同共建、整体联动,使得用户进入文化门户网站就可以了解全市、各县区、各景区的最新动态。加快对实现“一站式”服务的步伐,提高网站的应用水平,提升旅游服务能力,打造信息公开、透明,服务型形象。同时,降低网站的运维成本。六是建设文化产业政务管理系统。实现各级文广局部门之间的协同办公,以提高办公效率,实现资源共享。针对办公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信息量大、复杂,涉及岗位、人员众多,处理流程烦琐、多变等特点,以市文广局 --文化产业企业 --市民的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建立起业务处理、信息管理和执法管理的现代化信息系统,完成网上协同工作,实现网络化办公,提高整体工作效率。七是建设文化产业管理平台。面向文化产业监管人员、数据统计人员、文化场馆以及景区等多方面用户,贯穿整个行业监管、统计流程,建立集电子行程单管理、数据分析统计、旅行团、投诉受理以及现场执法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服务云平台对旅游资讯、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以满足“行业监管的精细化”的要求。八是建设城市与文化产业体验中心。把物联网、 3D影像、 4G移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集成起来向大众展示,让大众接触到信息技术给文化产业带来的全新体验,从而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的方便快捷。通过把体验中心放在市的著名文化场馆,让市民在第一时间体验到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投资规模:文化产业服务云平台 800万元,文化产业移动信息服务平台 200万元 /年,文化资源多数据库 200万元 /年,触摸屏系统免费建设,智慧文化门户站群 400万元,文化产业政务管理系统 50万元,文化产业管理平台 100万元,城市与文化产业体验中心 1000万元。投资来源:文化产业服务云平台采用出引导资金,企业主导建设,文化产业移动信息服务平台采用购买服务方式,文化资源多数据库采用购买服务方式,触摸屏系统免费由企业建设,智慧文化门户站群由投资建设,文化产业政务管理系统由投资建设,文化产业管理平台由投资,城市与文化产业体验中心采用出引导资金,企业主导建设。

  2 、时间安排

  文化产业服务云平台 2015年建设完成。文化产业移动信息服务平台 2015年建设完成。文化资源多数据库 2016年建设完成。触摸屏系统 2016年建设完成。智慧文化门户站群 2017年建设完成。文化产业政务管理系统 2016年建设完成。文化产业管理平台 2018年建设完成。城市与文化产业体验中心 2020年建设完成。

  3 、责任单位

  市文广局、市数字办

  4 、配合单位

  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工信委、市商务局、市卫生局、市经合局、市林业局、市农委、市广电总台。

  文化产业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配合单位为:市科技局、市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工信委、市商务局、市卫生局、市经合局、市林业局、市农委、市广电总台。

  文化资源多数据库建设配合单位为:市科技局、市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工信委、市商务局、市卫生局、市经合局、市林业局、市农委、市广电总台。

  触摸屏系统建设配合单位为:市科技局、市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工信委、市商务局、市卫生局、市经合局、市林业局、市农委、市广电总台。

  智慧文化门户站群建设配合单位为:市科技局、市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工信委、市商务局、市卫生局、市经合局、市林业局、市农委、市广电总台。

  文化产业政务管理系统建设配合单位为:市科技局、市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工信委、市卫生局、市经合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农委、市广电总台。

  文化产业管理平台建设配合单位为:市科技局、市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工信委、市卫生局、市经合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农委、市广电总台。

  城市与文化产业体验中心建设配合单位为:市科技局、市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工信委、市卫生局、市经合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农委、市广电总台。

  5 、责任人

  韩德才、郑纪华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建筑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