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在P2P面前的道也许就剩下两条:要么退出,要么爆雷。从长远看,P2P退出江湖或是迟早的事情。 2018年起,P2P平台集中爆发关门跑潮,引发社会关注。其造成的影响除了投资者的损失之外,还有市场对P2P行业的和看空。最近,陆金所更是宣布退出P2P业务,对岌岌可危的P2P行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从2007年P2P模式被引入中国开始,已经走过了十二年的风雨程。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逐渐被大众所熟知,在经历了长达5年的蛰伏期后,行业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P2P行业门槛大幅降低,规模迅速扩大。2013年开始,随着各大银行逐渐收缩贷款规模,提高放贷标准,导致大量有贷款需求但未能达标的人无法在银行获取足够的贷款,从而转头向P2P行业寻求帮助,致使P2P行业衍生出企业贷、抵押贷、现金贷等多种贷款模式。 2016年,终于对放生多年的P2P行业出手进行管制。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相继搭建出“3+1”框架(一个办法三个),并将2017年8月24日定为最初的备案期限。 然而在备案前的合规检查中,监管部门陆续发现P2P平台积累了诸多风险问题,再加上频发的P2P平台爆雷事件,在降低P2P平台数量的同时,也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迟备案期限。 另一方面P2P备案让不少网贷平台心存幻想,着有朝一日P2P备案还能“闸门”,重回P2P的繁华年代。然而,随着一波接着一波P2P平台爆雷和跑事件的发生,越来越多的P2P平台已没有抬头的底气。最近,网贷一哥“陆金所”宣布退出P2P行业,市场一片哀鸿遍野。从P2P行业发展态势看,要么爆雷!要么退出!P2P还有未来吗? 关于P2P备案,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与监管部门反复讨论多次,启动时间数次延期。P2P平台为确保顺利“通关”,历经平台自查、自律检查、行政核查、银行存管、信息披露、数据报送等各种合规检验。可监管备案却依然一而再、再而三的延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P2P备案具有信用风险。对于P2P行业来说,成功备案相当于颁发从事金融业务的特殊经营许可,从某种意义上讲就等同于监管背书。一旦备案成功,P2P就由民间融资行业变成监管许可的非银金融机构。在P2P爆雷不断、跑频发的市场背景下,地方金融监管机构谁都不会,也不愿意“引火烧身”。因此,对P2P备案也难免会“投鼠忌器”。 P2P信息中介定位与P2P信用中介的事实存在客观矛盾。P2P备案核心是平台只做信息中介,资金存管到银行,借款人信息、平台数据公开透明,投资人自负盈亏,平台不对坏账兜底。而实际运行情况很难P2P不触碰资金,很难信息数据公开透明,而这恰恰是P2P金融监管的最大痛点。2019年4月披露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有条件备案试点工作方案》,就P2P风险准备金与风险补偿金做出明确,一定程度反映出金融监管机构对P2P行业的监管担忧。对P2P究竟该如何定性,究竟如何监管,地方和金融监管机构或许也是举棋未定。 P2P能否顺利备案,取决于P2P行业专项整治进程和取得实质效果。从P2P行业的专项整治进程看,全国各地P2P整治效果远远不及预期。全国P2P平台爆雷、跑的事件几乎每月都有发生。今年3月广东百亿级的团贷网被查,5月百亿级的金信网被查,P2P行业头部平台相继被查说明P2P行业风险令人堪忧,互联网金融专项整顿任重道远。 2016年以来的金融市场乱象整治,P2P行业到前所未有的合规性挑战。在金融强监管形势下,多年集聚的矛盾和问题逐渐,P2P平台爆雷、跑事件频发不断。作为创新型金融模式的P2P行业,为何频频出现爆雷事件呢? 受外部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经营面临严峻挑战。P2P平台投融资标的多为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有的甚至还是风险较大的国家类行业。有的投融资标的虽然为新三板企业,但在经济波动明显加剧、企业经营持续恶化、融资链条纷纷断裂背景下,很多P2P平台入不敷出,无法以新募集资金到期投资。 从看,金融监管政策收紧是P2P爆雷、跑的直接原因。事实上,即使没有金融强监管,P2P爆雷、跑也是迟早的事情。只不过金融监管政策的规范收紧一定程度上加速了P2P行业“大清洗”。在强监管政策下,原本依靠银行、信托、证券等渠道“搭桥”融资的径被相继“堵死”,导致“拆东墙补西墙”游戏规则戛然而止,一些融资渠道相对单一的P2P平台开始出现系统性兑付危机。 从全国打黑除恶的案件情况看,高利贷、P2P网贷是涉黑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的领域。P2P网贷的不良催收大多依靠电话、非法等极端手段,有的甚至利用人员采用、等手段催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非法集资、隐私权、社会治安、非法催收等成为机关打击民间非法借贷、催贷的重点。最近,全国多地P2P平台涉及催收,被机关“一窝端”,实际控制人被拘,使得P2P平台运转陷入“瘫痪”。 P2P平台“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是其经不起监管检查的主要原因。一些P2P平台缺乏风控体系管理,对于借款人还款能力缺少风险把控,致使其发展成为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的融资“倒贷”平台。一些P2P平台通过虚假设立投资标的,违规开展自融业务,非法套取投资人资金,募集款项投向房地产、高利贷等高危行业;有的还擅自设立账外账,挪用投资款项,造成投资人资金体外循环。 P2P作为“互联网+”的舶来品,在中国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矛盾,试验似乎并不成功。这其中固然有经济增长规律影响,但金融监管缺失却是主因。 当前,摆在地方与金融监管机构面前的当务之急的问题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化解P2P风险,因为只有彻底控制其风险问题,才能对P2P进行备案,实施有效监管。从国家监管政策导向看,P2P行业正处于大面积“缩水”、逐步出清的阶段。 今年1月,市场传出175号文,即《关于做好网贷机构分类处置和风险防范工作的意见》,直接阐明“以机构退出为主要工作方向,除部分严格合规在营机构外,其余机构能退尽退,应关尽关”政策导向。在监管压力和合规成本面前,大量P2P平台不得不主动退出。今年3月,运营10年P2P平台红岭创投宣布清盘。7月P2P累计成交量达1600多亿头部平台“网信集团”宣布将“良性退出”;网贷一哥“陆金所”随后也发布信息,宣布退出P2P网贷业务。随着金融监管力度持续加大,未来将会有更多头部平台选择退出。 事实上,在金融监管机构大力压缩P2P网贷业务,实现业务规模、出借人数量、借款人数量“三降”目标的同时,P2P网贷爆雷、“小震”也成为行业出清的一种常态。拆弹、已经成为防范化解P2P行业风险的重要举措。地方和监管机构把控制“爆雷”频率,把握“小震”节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据网贷之家数据显示,2018年7月,单月新增问题平台200家;今年7月,单月新增问题平台锐减至25家。7月P2P网贷成交量900.28亿,同比下降62.19%;正常运营P2P平台数量降至787家,较6月末减少30家,较同期减少52.78%。与2015年3543家的高峰值相比,78%的P2P网贷平台已经以各种方式退出市场。 P2P网贷究竟何去何从?根据目前的监管倾向,基本可以勾勒出P2P转型大致方向:一是向消费金融公司转型,这是良性退出P2P头部平台的最佳选择。二是转型互联网小贷,这是P2P中小平台转型比较倾向的一种选择。三是转向助贷模式,主要为持牌金融机构客户导流、撮合信贷业务。三种模式比较,前两种转型方案压力在于资金门槛和金融牌照申请,其难度丝毫不亚于P2P备案。相比较而言,转型助贷模式可能是绝大数P2P平台转型相对现实的做法,梦见躲藏但助贷模式究竟能走多远,还要取决于金融监管的未来。 摆在P2P面前的道也许就剩下两条:要么退出,要么爆雷。从长远看,P2P退出江湖或是迟早的事情。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海洋大学MBA、EFP金融理财管理师,现任某全国股份制银行总行零售部门负责人。) |